1958年,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若名的处境日益艰难,她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剧,精神状态也逐渐显得恍惚不稳。
6月18日中午,张若名独自一人来到云南大学后门外的一条小河边,她毫不犹豫地纵身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,以此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,表达了内心的决绝与抗争。那一年,她年仅56岁。
张若名选择在这一天结束生命,并非事先早已决定,而是因为这一天她遭遇了极为不公正的待遇。
当天上午,云南大学中文系召开了一场针对右派的批判大会,张若名被要求承认多项“罪名”。面对这场公开羞辱,她感到极度耻辱和无法理解,会议结束后,她独自走向学校后面的河边,毅然决然地投水自尽。
当然,张若名的自杀并非单纯因为这次批判会。事实上,在过去一年的反右运动中,她多次遭受不公正的对待,心理负担日益沉重,最终承受不住这沉重的压迫,才导致了这一悲剧。
1963年,消息传到周恩来总理耳中,他极为愤怒,遂委托夫人邓颖超亲自前往云南大学调查此事。
在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的督促下,中共云南大学党委对张若名的批判进行了重新甄别,并向她的家属正式道歉,表达了歉意。
展开剩余86%然而,受限于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,张若名并未获得应有的政治平反,针对她的退党问题依然被追究,并做出相关结论。对此,张若名的家属难以接受。
事实上,张若名未能与周恩来保持最终的亲密关系,关键原因正是她的退党决定。
谈及此事,周恩来曾对侄女坦言:“秉德,初恋总是格外美好,要放弃这样的感情并非易事。起初,我多次劝她,希望她能坚强些,不要因为一时的委屈就退党。可她坚持自己的想法,说累了,想专心做文学研究……她宣布退党后,我也下定了决心,坦诚告诉她我的爱情观,决定断绝我们的交往。”
张若名生于1902年,河北清苑县人,字砚庄。1916年考入直隶女师。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,她积极参与学生运动,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,并被推为评议部长。
期间,张若名与郭隆真、邓颖超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。不久后,她又与周恩来、郭隆真、刘清扬等人共同创立了觉悟社。
1920年11月,张若名与周恩来、郭隆真等人一起赴法国留学,期间她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。
尽管觉悟社提倡独身主义,周恩来与张若名的感情却已公开。周恩来在给邓颖超的信中常提及张若名,大家对此早已习以为常。
谈及这段往事,邓颖超曾对周恩来的侄女说道:“当时张若名和你伯伯接触频繁,我曾想,如果你伯伯不坚持独身主义,和她在一起或许是最合适的。我们周围的人也都这样认为。”
周恩来提起与张若名的恋情,是在向侄女讲述自己的爱情观时。
他坦言:“秉德,你知道吗?我在和你七妈结婚之前,在巴黎曾有一位女朋友,样貌还算不错。”
邓颖超也毫不避讳地说:“当时觉悟社的同志们都说,如果周恩来将来放弃独身主义,和张若名结婚真是天作之合。”
1924年,列宁去世后,法国共产党里昂支部决定举办追悼大会,法国政府却禁止外国共产党人参加。
张若名与同志们决定违抗禁令,派她代表参加并发言。
因此,她差点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,并时常感受到法国警方的跟踪监视。随后,她因出身问题遭到党内审查。
经历这两次沉重打击后,张若名身心俱疲,决定退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,停止政治活动,专心在法国读书。
这正是周恩来所说“苦劝无果”的原因。张若名坚决退党后,周恩来也断绝了与她的感情。
后来,周恩来给邓颖超的信中便不再提及张若名,这让邓颖超感到疑惑,曾在信中问道:“若名姐呢?你最近的信里怎么没提她?”
周恩来向侄女解释道:“我信仰马克思主义,誓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身,甚至不惜牺牲生命。我的伴侣自然是志同道合,能经受革命磨难的战友。你七妈完全符合这个标准。所以我和张若名坦白了,转而频繁通信你七妈,并求婚。”
分手后,周恩来与张若名保持朋友关系,他说:“男女之间除了恋人,还有朋友。张若名我很了解,我们在天津曾一起坐过牢。她放弃了革命追求,但不代表她叛变了,我们依然可以是朋友。”
1927年,张若名考入里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。期间,她与同为博士生的杨堃结婚。
1931年,张若名与丈夫杨堃回国。她被聘为北平中法大学文学院教授,丈夫则回到河北农业大学任教。
1948年,应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的邀请,张若名加入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教。
1949年12月,云南解放。
不久后,张若名在云南大学成立了文艺理论教研室,并担任主任。她还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,积极努力向共产党靠拢。
1955年4月,周恩来总理在赴印度尼西亚参加亚非万隆会议途中,曾短暂停留云南,专程探望张若名。
会面时,周恩来热情握手,说:“多年未见,我代表小超向若名姐问好!”
两人交谈近五小时,回顾了共同的革命经历。周恩来说:“你当时参加的只是团的组织,不是党的组织。”
这次亲切的会谈极大地鼓舞了张若名,使她认识到退团比退党的影响要轻很多,心理负担大为减轻。
后来,张若名为了更积极向党靠拢,和云南党委多次开诚布公交心,结果却被认定为右派,最终酿成悲剧。
尽管邓颖超未能帮张若名平反,但始终心系此事。
1980年,张若名的儿子写信给邓颖超,请求云南大学为母亲做出政治上的公正结论,成为平反的契机。
11月,在邓颖超亲自过问下,中共云南大学委员会作出《关于张若名同志的政治历史结论》,明确指出:“经复查,张若名同志一生为革命和人民做了大量有益工作,政治历史清白,无重大政治问题。”
至此,张若名得到了彻底的平反与名誉恢复,这段尘封的历史也终于圆满画上句号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